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是由不配对电子的磁矩发源的一种磁共振技术,可用于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配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对自由基而言,轨道磁矩几乎不起作用,总磁矩的绝大部分(99%以上)的贡献来自电子自旋,所以电子顺磁共振亦称"电子自旋共振"(ESR)。
电子顺磁共振首先是由前苏联物理学家 E·K·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物理学家最初用这种技术研究某些复杂原子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偶极矩及分子结构等问题。以后化学家根据电子顺磁共振测量结果,阐明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和电子密度分布以及与反应机理有关的许多问题。美国的B·康芒纳等人于1954年首次将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引入生物学的领域之中,他们在一些植物与动物材料中观察到有自由基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仪器不断改进和技术不断创新,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至今已在物理学、半导体、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辐射化学、化工、海洋化学、催化剂、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地质探矿等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自由基和顺磁性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的检测,获得结构与成分信息。例如:测量顺磁体的磁化率,磁性薄膜的研究,金属或半导体中的传导电子,固体中的某些局部晶格缺陷,辐照损伤和辐照转移情况,紫外辐照短寿命的有机自由基的性质,电化学反应过程,腐蚀中的自由基行为,配位化学中金属络合物结构,人发自由基的功率饱和点,细胞组织种自由基与疾病的关系,环境污染机理等。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1、磁场范围:0~7000Gauss连续可调
2、极头间距:60mm
3、冷却方式:水冷
4、整体重量:<500kg
可按客户需求定制